1937年,安徽亳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在空袭威胁下,决定在自家院子里挖掘一个防空地窖。就在他们挖掘至约三米深时,土坑的一侧突然发出一声巨响,随即塌陷,露出了一个黑洞般的口子。站在洞口前,这家男主人稍作犹豫,最终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凑近洞口望了望,结果让他震惊——原来这竟然是一条地道!地道非常狭窄,只有一个人能够勉强通过,顶高大约有两米,内部湿气沉沉,地面上积水已几乎没过脚踝。男主人举着火把,走了约几十米,地道似乎没有尽头。出于安全考虑,他没有继续前行,而是果断转身返回了地面。由于当时战乱不断,周围的人并未对此给予过多关注。直到三十年后,为响应政府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亳州居民纷纷开始挖掘防空洞,这条地道才重新被发现。
地道的出现,引起了当地不小的轰动。亳州人从未想过,他们脚下的城市竟然隐藏着一个如此庞大且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系统!这个系统的中心位于亳州古城的大隅首,向四面八方扩展,甚至延伸至古城之外,总长度近8公里。如此巨大的地下通道网络,到底是何人所建,目的又是什么呢?
展开剩余80%有人猜测,既然地道内有积水,是否可能是古代的排水设施,类似于下水道?然而,随着考古人员进一步研究,这一猜测很快被否定了。因为这些地道的深度并不统一,从2米深到3米深,再到6米深不等,且不同的通道在宽度和高度上也各有不同。更令人惊讶的是,考古人员在地道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双道结构”,即两条通道并排延伸,在两条通道之间的砖墙上,间隔一定距离便开设有方形孔洞,供通道内的人相互交流。此外,考古团队还发现了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循环道等多种结构形式,无论是何种结构,都设有与地面相通的通气孔,确保了通道内空气流通,不会令人感到窒息。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地道内还设有各种机关,比如障碍券(墙)、拦马道、绊腿棍和陷阱等防护装置。随着清理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器物碎片,其中包括瓷器、砚台、围棋子、铜镜等。最为特殊的发现是一件象牙制的器物——衔枚,这是一种古代士兵含在嘴中的小棍,用以防止在行军时发出声音,从而暴露军队的行踪。人们此前只在史书中见过衔枚的记载,而此次却首次发现实物。
这些发现强烈暗示,这个庞大的地下网络很可能是一个军事设施。在大隅首的两间八边形平顶房间(每间约10米长、2.5米宽)可能就是指挥中心。而这一切都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个地道究竟是谁建造的?
很多亳州人立即想到,答案可能是曹操。亳州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而且是曹操的故乡,如今许多地方仍能找到曹操遗留下的痕迹。因此,亳州人推测,这些地道很可能是曹操所建。毕竟,曹操的军事战略中有过多次地道战的成功案例,最著名的莫过于官渡之战中他利用地道成功反制袁绍。而亳州作为曹操的重要根据地,挖掘地下通道进行防御也并非没有可能。
然而,当“曹操地道”的说法引起广泛关注时,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却令这一猜测打了个大折扣——考古人员对出土器物的鉴定结果表明,这些物品并非东汉三国时期的,而是宋代的。难道这条地道真的是宋人修建的吗?
虽然有些人开始怀疑之前的猜测是否错误,但地理位置却让这个疑问变得更加复杂。在宋代,亳州并不处在边境线上,且当时没有明显的战争威胁,那么宋人为何会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这样一个庞大的地下工程呢?为了追寻真相,考古人员继续在地道中深挖,最终在第二年的一次发掘中,他们在大隅首地道的下层土层发现了一个土木结构的地道。这个土道距离地面约8米深,周围墙壁为夯土结构,顶部支撑由腐朽的木桩构成。尽管木桩已腐朽成泥,但从其结构来看,这条地道明显与之前的砖砌地道有所不同。
最令考古人员振奋的是,在这段土木地道内,他们发现了一枚汉代的五铢钱。这一发现使得地道的修建年代得以确认——它应当修建于汉代。正当大家感到困惑时,关于地道的历史也逐渐明晰起来:这条地道可能最初由曹操修建,经过历代朝代的不断使用和维护,尤其是在宋代时,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为了避免外界的注意,亳州的官府对于这些地下通道的存在一直保持缄默,没有在史料中公开记录。因此,这条延续了千年的地下通道,成了亳州城下的一个秘密,直到2000年后,这一惊人的历史遗迹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